行业新闻

培厚工匠精神土壤

作者:
时间:2019-10-14

    今年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。10月10日,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《新时代大庆这样回答“铁人三问”》,并在记者调查版同时推出长篇通讯《大庆为何青春常在》,从大庆油田60年来的卓越贡献里,深入揭示“大庆为什么能行”的密码,生动展现大庆当好标杆旗帜、建设百年油田的新时代新作为。

  大庆为什么始终能行?我们不妨从人才的角度来观察。

  刘丽很普通,是大庆油田采油二厂一名采油工;刘丽又很不平凡,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首届“石油名匠”,35岁就成为大庆最年轻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。而像刘丽这样的技能人才、工匠大师,大庆有一大批。

  一个人成才,或许源于个人的才干和勤奋;一大批人成才,则必然有着适宜成长的环境。大庆是怎样创造这种环境的呢?

  以机制作“土壤”。大庆油田多年来建立并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管理体系,比如2011年,刘丽领衔成立“刘丽工作室”;2014年,工作室扩容,尝试多工种、跨专业联合攻关;近几年,又向“研发、生产、应用”一体化发展。“小作坊”变成“创新大联盟”,成员达531人,包含采油、集输、测试、机械等11个分会。

  用平台引“活水”。大庆油田工会充分发挥劳模群体的典型引领作用,成立68个劳模创新工作室,形成一个个攻关平台。刘丽告诉我们,工人只要有创新想法,即使还不成熟,照样可以提交给工作室,工作室会组织相关专家评议、完善;如果要搞发明创新,可给工人提供场地、材料、设备等。

  以氛围造“空气”。有人说: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。创新精神的培育需用不断完善的严密制度作保障。大庆每个阶段都不回避失误,反而将失误当作完善制度的机遇。“一把大火烧出‘岗位责任制’”“一把扳手砸出‘八不交接法’”……正是这种较真的氛围,“三老四严”精神才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创新精神、工匠精神才以制度规范的形式成为习惯和遵循,融入大庆人血脉。

  以激励为“阳光”。大庆以激励机制激发工人创新积极性。一线职工摸索、提炼出的具有独创性、先进性、经济性和普及性的发明创造,都会以员工名字命名。贡献大的还与职称等挂钩,刘丽工作室就有6人被聘为技能专家,30多人被聘为高级技师和技师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“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”。60年来,大庆精神代代相传,依靠的不仅是王进喜、王启民、李新民等榜样的力量,更是模式、机制上的不断创新。大庆这方面的做法很能给我们以启示。(黄福特)

 

 

--来自(人民日报)

版权所有: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    豫ICP备05013835号   公安备案号:41019702002492  营业执照信息公示

技术支持:北京信诺诚